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和后金之间的分水岭大战。
此战努尔哈赤指挥下的后金军队以少胜多,大胜远征的明朝军队。
明朝损失无数精锐,在辽东的精锐彻底崩溃,从此只能依托山海关等少数据点进行坚守。
此战也是后金的奠基之战,为后来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。
后人在复盘此战的时候,往往痛心疾首于明朝犯了太多的错误:
明明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,将士之间都还不熟悉,却急吼吼地贸然出击,在辽东冰天雪地的劣势环境下作战。
明明可以出其不意,却非要向努尔哈赤下战书,让努尔哈赤提前做好防御准备。
明明有兵力优势,偏偏要分兵,被后金各个击破。
等等等等。
那么明军为什么会犯这么多的“低级错误”呢?这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吗?明朝要怎么做才能打赢这一仗?
01、为什么匆忙出兵
万历皇帝在位初期,明朝的辽东还是一盘散沙。
明朝对关外女真实施“分而治之”的策略,关外女真各部族林立,彼此之间常年交战。
那时候的关外再怎么乱,基本上也威胁不到明朝。
可是努尔哈赤崛起之后,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,并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,万历四十六年以七大恨公开宣布反明。
此时的努尔哈赤,成了明朝在关外最大的威胁。
明朝在辽东地区的统治岌岌可危。
而且如果让努尔哈赤持续发育,迟早有一天会威胁威胁关内,乃至直逼北京。
而此时的万历朝廷,经历了万历三大征之后,志得意满。
俨然成了东亚的不败之师。
于是万历皇帝决定,毕其功于一役。
明朝几乎是倾举国之力,调遣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,攻打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。
明军在行进过程中,和后金在萨尔浒狭路相逢。
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萨尔浒之战。
按理来说,像这种倾举国之力的大战,前期工作再怎么精益求精也不为过。
可是明朝却反其道而行之。
萨尔浒之战的十几万明军,来自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四川、江浙等多个地方。
他们聚集在辽东的时间并不长,将士之间彼此都还不怎么熟悉,就连统帅都来没来得及了解自己指挥的士兵。
更别提,当时辽东大雪封路,天寒地冻。
这些来自相对温暖地方的士兵,在相互之间配合生疏的情况下,顶着恶劣的环境来到这样的客场作战,必定困难重重。
所以以杜松为首的前线指挥们建议推迟进攻时间。
一方面可以让将士之间多点时间彼此熟悉,另一方面等到辽东略微温暖一些之后,更适合明军作战。
但是朝廷却一直在催促他们出战。
最终,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,十几万明朝军队顶风冒雪地往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开进。
他们才刚刚出发,就已经注定处于劣势。
那么为什么朝廷要催促大军尽早出发呢?
原因很简单:钱。
万历皇帝及朝廷的文官们或许不懂得军事,但是他们懂得财政。
古代征调大军是很费钱的。
首先,大军在驻地驻扎,和开往前线打仗,需要发的饷银数量就不一样,打仗的军饷要高得多。
其次,大军从驻地开往前线的过程中是要吃要喝的,所以要专门有后勤部队来运粮草。
但是这些后勤部队在运粮草的路上自己也是要吃要喝的。
古代可没有汽车、高铁这样的运输工具,粮草的运输要么靠人力,要么靠牛、马、驴、骡之类的畜力运输。这些动物也会消耗大量粮食。
不管是人力运输还是畜力,一天都走不了多少路,走到前线用的时间非常漫长,一路上吃掉的粮草不少。
所以,假设朝廷往前线发1万顿的粮草,去掉后勤部队在路上的消耗,真正能发到前线的,能有2000顿,都算是不错的了。
若是打仗的目的地资源丰富,能够养得起大军,那么后勤消耗会小一些。
可是明朝进军的辽东可养不起十几万大军,大军的粮草主要靠从各地运输。
所以大军每多在辽东一天,所需的军饷和粮草消耗都损耗巨大。
此外,明朝的大军可不是赤手空拳去打仗的。
武器要钱,盔甲要钱,战马要钱,扎营要钱……
只要军队在前线一天,就是在烧一天的钱。
所以在古代,一场大战有时候甚至可能拖垮一个王朝。
而萨尔浒之战前夕的明朝,本来就已经入不敷出。
万历三大征虽然在成绩单上很漂亮,但也耗尽了明朝的国库存银。
万历皇帝又消极怠工,明朝朝廷的运转都成问题。
所以,明朝实在供养不起那么一支一直在辽东驻扎的大军。
只能催促他们尽快出兵,尽快结束这场战役,尽快结束日复一日的烧钱。
02、为什么要公开宣战
孙子兵法说,出其不意攻其不备。
打仗最好在对方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就发起攻击。
若是等对方集结好大军安营扎寨好全力备战了,拿下这场战争的难度就会小很多。
可是在萨尔浒之战之前,大军准备出发的时候,大军的总负责人杨镐却做出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:
他公开向努尔哈赤下战书,表示自己将在三月十五日出动47万大军攻打赫图阿拉!
很多人认为,杨镐的这个行为真是蠢头了。
本来此战已经天时地利人和全都不占。
若能打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,趁着努尔哈赤还没备战的时候攻过去,没准胜率还大一些。
杨镐直接明牌告诉努尔哈赤自己要出兵了,这不是给了努尔哈赤充足的时间备战吗?
然而,我们细看清朝这边的史料会发现,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和杨镐的公开宣战关系不大。
本来努尔哈赤就已经公开反明,而且和明朝已经有了好几场大战。
努尔哈赤对明朝的动向一直十分关注。
明朝在辽东集结大军,瞒不过努尔哈赤。
而明朝在辽东的敌人只有努尔哈赤,大军集结的原因是什么,还用猜吗?
更何况,明朝大军的目标是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。
在去往赫图阿拉的路上,会经过很多个女真部落,甚至要和这些部落交战才能杀过去。
只要一被女真部落看到,或者一开战,努尔哈赤也立马能够知道明军杀过来了。
所以,不管杨镐宣战与否,都不影响努尔哈赤备战。
而且,杨镐实际出兵的时间是二月二十五日。
可是宣战书里写的出兵时间是三月十五日。
杨镐宣战,是希望能够迷惑努尔哈赤,让努尔哈赤真以为自己三月才出兵,拖慢努尔哈赤的备战时间,好打努尔哈赤个措手不及。
但是杨镐的烟雾弹,实际上也没有派上用场。
因为根据清朝这边的史料记载,杨镐的宣战书送到后金哨骑手上的时候,已经是二月二十九日了。
等到宣战书送到努尔哈赤手里,已经是三月初一了。
三月之一这一天,明朝的主力部队已经到达了萨尔浒。
努尔哈赤也已经侦查到明军的动向,亲自率领六旗人马赶赴萨尔浒。
双方在三月初二正式交战。
也就是说,杨镐的这封宣战书,实际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。
既没有迷惑到努尔哈赤,也没有提醒努尔哈赤备战。
努尔哈赤早在收到宣战书之前,就已经做好战争准备了。
03、为什么要兵分四路
萨尔浒之战明和后金双方共有多少军队,一直有争议。
明军这边,杨镐给努尔哈赤的战书宣称有47万人,但是公认明军数量没有这么多,一般认为在十几到二十万所有。
此外明朝还集结了朝野及叶赫部的军队,这部分的数量也不少。
而后金这边,一般认为是六万左右。
不管真实的数据如何,明军的数量至少两倍于后金军,这点应该是没什么争议的。
明军虽然客场作战,但是以多打少,至少纸面上是占优势的。
可是杨镐却选择了兵分四路的出兵方式。
总兵杜松从顺浑河出抚顺关,总兵李如柏往清河出鸦鹘关,总兵马林往开原和叶赫部军队汇合,出三岔口,总兵刘铤和朝鲜汇合,出宽奠口。
四路大军相约从4个方向一起进攻赫图阿拉,不仅以多打少,而且要打得努尔哈赤顾得了这边顾不上那边,全线溃败。
那么问题来了,明军的规划是4路大军从4个不同的路线行军,但是同时到达赫图阿拉,同时攻打赫图阿拉。
但是真正实行起来,这4路大军的时间,真的能对得上吗?
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有手机电话之类的联系方式,大军一分头出发,对方走到哪了,可就完全没消息了。
如何保证这4路大军能够同时到达赫图阿拉呢?
答案是:没法保证。
大军刚一出发,4路人马的步调就开始不统一了。
刘綎要和朝鲜合兵,且因为喜欢用四川兵而等了很久才出发,且一路上都是走崎岖的山路,行军速度缓慢,很难按时抵达赫图阿拉了。
李如柏这边,因为要与叶赫部合兵,也耽误了不少时间。
马林算是正常行军。
而杜松就走得太快了。
他顶风冒雪来到萨尔浒的时候,发现其他三路大军还没影。
他为了争个头功,不顾部下劝阻,继续前进。
努尔哈赤这边,并没有因为明军兵分四路进攻,自己也兵分四路迎敌。
他采取的措施是:凭尔几路来,我只一路去。
他认定明军不可能4路大军同时到达。
那么哪路大军先来,他就集中兵力,先去迎战哪一路大军。
杜松早先到达了萨尔浒,努尔哈赤便亲率四大贝勒和六旗的大军,先去萨尔浒迎战。
明朝的总兵力是有优势的。
但是明军分明之后,每一路大军的兵力单独遇到努尔哈赤,要么出于劣势,要么人数勉强打个平手。
这么一来,明军的人数优势荡然无存。
而哪怕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,明军的战斗力也远远不如后金军。
就这样,努尔哈赤先在萨尔浒歼灭了行军速度最快的杜松一路。
接着转头去击败了随之而来的马林一路。
随后急速返回赫图阿拉,击败从另一个方向姗姗来迟的刘綎一路。
最后,人数人数较少李如柏一路在探听到其他三路都大败之后,不战而逃。
萨尔浒之战,这场决定明清(后金)往后几十年命运的大战,以后金大胜、明军战败告终。
由于明朝是四路大军被各个击破的,所以后世很多人都说杨镐兵分四路是最大的败笔。
以当时的通讯条件,不该寄希望于四路大军能在陌生的环境、不同的路况下同时到达赫图阿拉。
分兵只好让明军的人数优势荡然无存。
杨镐就该合兵在一处,以兵力优势硬刚努尔哈赤。
后金的战斗力再强,面对至少两倍于己的敌人,也不一定能够打赢。
这种观点咋看上去很有道理。
可实际上有一个很大的问题:明军前往赫图阿拉的路上,有哪条路能容得下那么多明军一起行军呢?
答案是:没有。
赫图阿拉附近,森林密布,山路崎岖,宽阔的道路极少,本就不利于大规模军队行军。
明军这十几万大军,如果非要挤在一块进军的话,基本上只能排成一个“一字长蛇阵”,军队被挤压成长长的一条,每个部位的兵力都薄弱,且首尾不能兼顾。
更容易被熟悉路况的后金大军各个击破。
而且聚集在一起行军的军队越多,后勤的压力越大。
光就军队最重要的粮草问题,十几万大军集中在一起,粮草数量激增,运粮更加困难。
且很容易被后金军伏击粮道,直接断粮。
而如果分兵前进的话,虽然辽东总体上供不起十几万大军的粮草,但是还是有几个大城能够减轻一下各路大军的后勤压力的。
种种因素之下,分兵其实不能说是一个错误的选择,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。
事实上明朝历史上几次进攻女真的胜利,例如有名的成化犁廷,只要军队到了一定规模以上,都是分兵前进的。
因为辽东的地形,就不利于大军聚集。
所以萨尔浒之战分兵本身是没错的,只不过具体怎么分兵值得商榷。
04、写在最后
虽说萨尔浒之战明军咋看上去犯了好几个愚蠢的错误,但是实际上仔细一看,这些错误都是有原因的。
在冰天雪地的日子贸然出兵,让军队尚未出发就处于劣势,这固然是一条大错,但明朝的国库实在支撑不起了。
提前下战书,对努尔哈赤的备战进程实际上没什么影响。
兵分四路,以至于人数优势便劣势,更是不得已而为之。合兵在一处,恐怕更危险。
而一旦分兵,那么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实在是很难协调,这也是注定的。
萨尔浒之战明军失败的根本原因,还是因为明军的战斗力实在比后金军差了太多,在人数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,基本上没有胜算。
而赫图阿拉附近的地理条件注定了,除非明军的几路大军奇迹般地在指定时间同时抵达战场,否则明军基本上不可能拥有人数优势。
或许,萨尔浒之战从一开始就错了。
明军就不该打这一仗,而是该另想办法削弱努尔哈赤。
你觉得是不是呢?
股票配资客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