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怕血栓,怕血管瘀堵,送你一个偏方,远离心梗、脑梗!
【健康专论】活血防栓,通脉护心:一个传承百年的化瘀古方,为您的血管健康保驾护航
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心脑血管疾病已跃居全球致死原因首位,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“无声杀手”。在西医体系下,这类疾病被细分为冠心病、心梗、脑梗、高血压等多个病种;而中医则从其根本病机出发,将其精辟概括为“血管瘀堵” —— 即瘀血内停、脉络不通所致的气血运行障碍。
以心绞痛为例,其典型表现为前胸后背压榨性疼痛、胸闷窒息感、呼吸窘迫并伴有冷汗。西医认为由血管狭窄导致供血不足,治疗以扩张血管为主。而中医虽不直接观察血管内部,却通过舌诊脉诊辨其本质:若见舌质紫暗、瘀斑显现、舌下静脉迂曲怒张,再结合口干却不欲饮、脉来沉涩等症,便可判断为瘀血内阻、津液输布失常。如同河道被巨石阻塞,上游壅滞而下游干涸,气血不通则百病由生。
针对瘀血致病的核心病机,有一首仅由四味药材组成的经典小方,能活血化瘀、通畅脉络,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:
► 组方:西洋参15克、三七15克、丹参20克、天麻15克
► 用法:共研细末,每服3–4克,每日两次,温水送服
▍方解与药理深度剖析:
一、三七:补血活血,化瘀止血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誉其“补血第一”,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称其“善化瘀血,又善止血”。三七具有“双向调节”之妙:血虚可补,血瘀可通,尤以活血见长。它能疏通经络、消散瘀结,促进机体自我修复,对于瘀血形成的肿块、疼痛及出血症状皆有良效。古时为军中金疮要药,今用于跌打损伤、瘀血青紫,功效卓著。
二、西洋参:凉补气血,平衡药性
三七性偏温燥,久服易生燥热。西洋参性凉而补,既可滋阴补气,又能制三七之温燥,张锡纯谓其“可代人参而不受其温”。更关键的是,气为血之帅,气行则血行。西洋参补气以助血行,尤其适合现代人因气滞导致的血瘀问题,实现“气通血活”的整体调节。
三、丹参:活血行血,养血安神
《本草纲目》言其“破宿血,补新血”,《本草正义》称其“入血分化瘀滞”。丹参既能疏通瘀阻,又可补养心血,对气血虚弱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。其色赤入心,能缓解心胸憋闷、改善心悸失眠,通过养血促进血行,如“源头活水”般使气血充盈运行。
四、天麻:化痰通络,协同增效
瘀血阻滞常伴津液停滞成痰,痰瘀互结加重脉络堵塞。天麻善化痰浊、通经络,与活血药配伍可增强全方疏通效果,针对复杂病机多维度干预。
▍适用人群与辨证要点:
本方适用于辨证属瘀血阻滞的多种病症,如:
- 心脑血管类:冠心病、心绞痛、心梗、脑梗后遗症
- 循环障碍类:下肢静脉曲张、微循环障碍
- 代谢异常类: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伴血管病变
- 以及各类瘀血体征明显者
如何自我初步判断体内是否存在瘀血?
1. 舌象:舌质紫暗、有瘀点瘀斑,舌下静脉粗暗怒张
2. 面唇:唇色紫暗,面色晦滞,眼眶周围泛黑
3. 皮肤:肌肤甲错(如鱼鳞状),易现瘀斑或血丝
4. 口感:口干但不欲多饮,仅欲润喉
5. 感知:健忘明显、身体固定位置针扎样疼痛(夜重昼轻)
正如《金匮要略》所言:“内有干血,肌肤甲错,两目黯黑”,上述症状皆提示瘀血内停、新血不生,需及时活血化瘀。
▍总结:
此方虽仅四味,却具“四两拨千斤”之妙:三七活血通络为君,西洋参补气制燥为臣,丹参养血安神为佐,天麻化痰通络为使。四药合力犹如高效运行的净化系统,能通达全身、清除瘀滞,恢复气血畅流,从而防范心脑血管事件于未然。
⚠️ 温馨提示:中医强调辨证施治,个体差异显著。本文所载方药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,结合具体体质与症状加减化裁,请勿盲目自行用药。
方中药味具体分析
西洋参
【性味】甘、微苦,凉。
【归经】归心、肺、肾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补气养阴,清热生津。用于气虚阴亏,内热,咳喘痰血,虚热烦倦,消渴,口燥咽干。
三七
【性味】甘微苦,温。
【归经】入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止血,散瘀,消肿,定痛。治吐血,咳血,衄血,便血,血痢,崩漏,症瘕,产后血晕,恶露不下,跌扑瘀血,外伤出血,痈肿疼痛。
丹参
【性味】苦,微温。
【归经】入心、肝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活血祛瘀,安神宁心,排脓,止痛。治心绞痛,月经不调,痛经,经闭,血崩带下,症瘕,积聚,瘀血腹痛,骨节疼痛,惊悸不眠,恶疮肿毒。
天麻
【性味】甘,平。
【归经】入肝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息风,定惊。治眩晕眼黑,头风头痛,肢体麻木,半身不遂,语言蹇涩,小儿惊痫动风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客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