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到郭冬临,许多人立刻会想到他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塑造的那些经典角色——那位害怕老婆的光头丈夫、爱吹牛的热心邻居,或者是边搓手边说“有事您说话”的憨厚老实人。
自1995年首次登上春晚舞台以来,他已经在这个盛会上扎根了二十多年,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然而,人生的轨迹有时比戏剧更加离奇。2010年,在小品《一句话的事儿》中,郭冬临曾说过一句话:“一句话能成事,也能坏事。”没想到七年后,这句话竟然在他自己身上应验。
2017年的春晚中,郭冬临表演了一个关于防诈骗的小品《取钱》。起初,这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主题,但因其中一个骗子说了一句河南方言,顿时引起轩然大波。有人认为这是“地域歧视”,甚至有一位律师将他告上法庭,要求他向每个河南人赔偿一块钱,最终算下来竟然达到一个亿的庞大数额。
展开剩余72%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任何人身上,都难免感到错愕。尽管剧本和台词并非他所编写,但他却承担了全部的非议。虽然后来官方进行了澄清,但公众舆论如同泼出去的水,难以收回。在那段时间里,郭冬临的名字几乎成了“地域歧视”的代名词,连周围邻里对他的眼神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回首他的过往,郭冬临所经历的坎坷,远比他在小品中所扮演的角色要艰难得多。小时候,家庭贫困,父母都是从事艺术工作的人,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时期,他们失去了工作。最艰难的时刻,他跟随父亲在街头卖艺,经历了饥饿,直到十岁才勉强上学。
随后家庭状况有所好转,但他却执意想要考入上海戏剧学院,父母对此极力反对,他们经历了艺术的艰辛,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。然而,郭冬临顽强执着,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 successfully 进入了这所名校,毕业后他进入了北京人艺,稳稳端上了“铁饭碗”。
成名后,他成为春晚的“黄金配角”,与牛莉搭档演绎夫妻,默契的表演让观众误以为他们是一对真正的夫妻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他却一直单身,倾注所有心血于演艺事业。对于小人物的角色,他感同身受,因为自己正是从底层一步步走上来的。菜市场的大妈找他合影时,他总是乐呵呵地配合;小吃店的老板认出他,硬是要他免单,他却转过身偷偷将钱放回去。
这样的郭冬临,有谁能说他故意“诋毁”河南人呢?我绝不相信。在那场风波之后,郭冬临几乎从春晚消失。一些人说他遭到了“封杀”,也有人认为他心灰意冷。直到几年前,他在短视频平台上重新出现,分享一些日常的段子和旧照片。没想到,当年批评他的人开始悄悄关注他,评论区里更是涌现出大量“郭叔,我们错怪你了”的留言。
最近,他曾发过一句话,令人深思:“所谓的节目,就是让快乐的人更快乐,让孤独的人更孤独。”即便遭遇现实的无情打击,他始终在思考如何用作品去抚慰他人心灵。如今58岁的郭冬临,依旧独自居住在北京的老房子里。偶尔直播时,总有人在弹幕上问道:“还会上春晚吗?”他笑着摆手,回答:“得看人家要我不!”但随即又认真地说:“只要观众还乐,我就会一直演下去。”这段话透着几分心酸,却又让人倍感踏实。
归根结底,那位曾在风雪中送货、饥饿时卖艺的郭冬临,从未真正被打倒。有时想想,人生就像他在小品中演绎的故事,你以为自己是主角,结果一句台词便能将你变成“反派”。当你认为要谢幕时,灯光一亮,台下依然有人为你鼓掌。
发布于:山东省股票配资客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